为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邵志平积极组织引进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材料繁育原种,供应成员原种及配套农业生产资料,提供全程技术服务,拓宽订单用户渠道,组织收购成员及同类生产者的脱毒种薯进行推广。但全村马铃薯种植面积不足千亩,品种混杂、退化,亩产不足千斤,马铃薯商品率不足30%,严重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时值锡盟农业研究所将十五号村纳入全盟脱毒马铃薯繁种基地,邵志平认真学习新技术,被列入马铃薯良种繁殖重点户,并得到了专业部门支持和繁种技术指导,所繁种薯产量高、效益好,激发了邵志平对马铃薯种植的信心。2002年春,他针对马铃薯品种混杂、种性退化的问题,大胆向村组提出引进脱毒种薯的的设想,并动员村内十几户村民到锡盟农业研究所购进克新一号原种及原原种,并聘请锡盟农研所技术人员作技术指导,当年繁育一级种薯20亩,掰芽扩繁原种10亩,产量比其他农户提高2—3倍,其增产效益被周边农民所任可,为以后大面积推广开了个好头 。
他运用产业化理念狠抓了马铃薯良种繁育协会组织建设,将全村懂技术的繁种能手30户组织起来,在十五号村蔬菜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马铃薯育种协会,进行克新一号原种及一级种薯繁育,并长期聘任盟级高级农艺师、马铃薯专家作项目设计及技术顾问。聘请河北省张家口农科院、河北省沽源县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心、锡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内蒙古正丰集团、河北省围场县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心为供种、技术指导单位。与此同时,积极引进脱毒马铃薯假植苗、微型薯,在有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网室繁育,所生产的原原种由技术示范户进行掰芽扩繁,保证了马铃薯种薯质量;所生产的马铃薯原种推广到村内及周边村组、农户,马铃薯品种得到有效的更新换代。一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马铃薯种薯基地就此形成。
为了规避种薯市场风险,2006年引进河北围场马铃薯淀粉加工技术及销售市场,集资新建淀粉加工厂一处,2007—2008年从种薯基地选下小薯、残薯300余万斤,进行深加工,有效延伸了马铃薯产业链条和规避了市场风险。
看到村民的期盼,各级党委政府的鼓励和信任,他带领村民走上了马铃薯产业发展之路。他积累了丰富的种菜经验,市场信息灵通,成为该村远近闻名的种菜能手,年人均收入均超万元。
2011年,邵志平被县委、政府授予“全县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县科协为他开通了“三农网络”书屋;有了科技信息的平台,他更加敬业、助人;他一边雇人经营管理自家的菜地,一边走村串户,指导农民调整种植品种结构,规模化育苗,科学防控病虫害。每年种植示范新品种,马铃薯成为主导蔬菜。他还引进韩国的节水微喷水带技术,既不受地形的限制,又更像自然降雨,并省工省水,群众争先效仿并大面积使用,使科技的普及更好的带动了产业的发展,从此告别了沟垅漫灌的弊端。